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振兴热点观察——全国两会解读”:更好发挥财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作用
“振兴热点观察——全国两会解读”:更好发挥财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作用
2025年03月21日

更好发挥财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周波,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货币政策规则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绩效评价和设计问题、财税政策理论与实践、政府间财政关系;杨李路,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周波图.jpg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发挥好财政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亦是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现实选择。面对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内外部复杂严峻形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将政策赋能和改革增力一体推进,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举措“握指成拳”,为提高宏观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助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增加财政支出强度,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账款拖欠等问题和挑战,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强度,将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收入、债券等各类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即在延续既有支出强度基础上,通过财政资金统筹,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具体地,2025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总计41.56万亿元。若按年5%预期增长目标计算,我国一般公共预算和债务总支出规模占全年GDP比例将达29.34%,相比2024年同口径财政支出占比提高约1.82个百分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不仅比2024年提高1个百分点,更是突破了长期以来欧盟提出的所谓3%警戒线,达到我国历史上最高赤字率水平。这不仅直接显著增加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金规模,更重要的是,明确传递出政府超常规逆周期调控经济的决心和信心。就此,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微观主体预期偏弱背景下,对标政策目标,审时度势把握政策推出的时间、力度和节奏,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将通过有效纾解经营主体困难,改善微观主体预期,促进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激发经济活力和内生增长动力,提高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更大规模的财政资金,将调动更多社会资源,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聚焦畅通国内大循环,更好发挥消费在扩内需、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将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将通过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维持在55%左右,2023年达到峰值56.76%,而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10年以来长期处于下滑趋势,且在2023年达到近年来最低值41.1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和住房保障等在内的民生性财政支出占比长期处于50%以下,其中2023年达到近年来较高值42.13%。进一步,在除去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和公共安全支出等合计占比19%左右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政府投资性支出占比长期维持在40%左右。易言之,虽然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有限,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与之相反,较高的投资性财政支出却未能得到较高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表明,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前提下,要充分发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回升向好重要作用,一方面需要增加有效投资,提高财政投资性支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需加快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补齐民生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锻长筑牢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板和优势。比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提高居民收入、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等基础上,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并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财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策赋能,亦需要改革增力,打好“政策+改革”组合拳,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就财税领域而言,今年将集中在零基预算改革、消费税改革、规范税收优惠以及激励地方政府培育税源、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等几个维度发力。其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将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绩效,避免财政资金浪费,提高财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效能。比如,安徽省通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清理了很多低效无效项目,减少了财政补贴中存在的大量交叉重复问题,同时,通过重新统筹财政资金,集中支持“两重”“两新”等重大项目实施。不仅提高了政策绩效,还节省了财政空间,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和财力保障。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和“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财源”,这不仅是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激发地方政府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有效举措。原因在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履行发展型政府职能,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体,地方政府是履行发展型政府职能的主体,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规模的比例长期在85%左右,但地方自主财力规模偏小,较大程度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比如,2025年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为25.30万亿元,其中,10.34万亿元来自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占比达40.87%。虽然中央政府统筹资金安排有利于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规范性,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因而,通过税制改革和地方税源建设,增加地方自有财力,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将有助于更好激发和释放地方政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当然,除了财政政策持续加力、更加给力,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政策绩效,并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协同发力外,加强与包括货币政策、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同样关键。就此,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还需保持与其他政策和改革举措协调配合、共同发力,以更好发挥财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