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两会提案看中国海洋经济“三链融合”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王斌斌,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公共经济问题研究。
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以年均10%的增速迅猛发展,总产值在2024年已突破十万亿大关,占GDP比重超过7.8%。在两会期间,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提案不断涌现,其中“三链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将从国家级实验室的引领作用、企业推动装备国产化、传统渔业转型、船舶工业高附加值转型、海洋数字经济布局、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多部门协调机制、以及“海洋+”跨界融合等方面,详细解读中国海洋经济“三链融合”的发展路径。
国家级实验室在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原始创新推动海洋科技进步。例如,海洋国家实验室利用“东方红2号”深远海综合考察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万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务,填补了国内在深海微生物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深海生命起源与演变、深海碳循环等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此外,这些实验室还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速形成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企业在推动“首台套”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洋生态浮标在线监测系统”被认定为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该系统的关键部件海洋传感器实现了100%国产自主研发,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通过项目扶持和源头培育,厦门市已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龙头企业,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传统渔业正在向休闲渔业延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厦门市,渔港经济与海洋种苗业、海洋文创与高端滨海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通过发展休闲渔业,不仅提高了渔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船舶工业正在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日益增强,船舶的节能减排成为关键。中国船舶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型的清洁能源动力系统,如液化天然气(LNG)、电池动力等,以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向高端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拓展,制造深海勘探船、极地破冰船等高附加值的船舶产品。例如,中船重工等头部企业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形成技术壁垒,推动了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
海底传感器、5G海洋监测网络等海洋数字经济相关布局正在加速推进。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海洋资源的智能化管理。目前,中国已部署了多个智能监测网络,实时传输海洋水质、温度等参数至云端平台,为渔业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提供精准支持。未来,随着5G/6G通信、量子计算等技术的渗透,智慧海洋将呈现“感知全域化、决策智能化、服务精准化”特征。
政府引导基金在支持科创项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策措施,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未来能源等前沿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外,“两行一基金”等金融模式也推动了海洋经济快速转型与创新发展。以PPP+BOT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合约的形式在社会上吸收社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了政府资金紧张的局面。
蓝碳债券、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绿色金融创新举措正在逐步开展。这些举措旨在通过金融手段促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高海洋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例如,通过设立蓝碳发展基金、蓝碳保险等专业化、特色化绿色金融服务品牌,加快蓝碳资源资本化进程。同时,探索多样化的蓝碳生态补偿路径,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态补偿结构。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滕佳材等两会代表提出,应科学制定海洋科技创新领域专项规划,建立海洋科技创新协调工作机制,统筹部署海洋科技方面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通过优化平台、人才、金融等创新资源配置,推动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海洋+”跨界融合在文旅、能源、康养等产业联动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海洋文旅为例,通过结合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海洋主题公园、滨海度假区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在能源方面,海上风电、光伏等新型绿色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康养方面,利用海洋资源开展康养服务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成功案例为“海洋+”跨界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中国海洋经济在“三链融合”的发展路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中国海洋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