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多边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张越,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等问题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释放出中国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经贸交流的积极信号,充分展现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与大国担当。
一、国际多边经济合作的方式和形式的变化主要受双重动力驱动
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催生国际经济合作新领域,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规则和机制。二是国际力量此消彼长带来的国际经济权利的变化而推动的合作机制的调整。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力量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因此,应通过多边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加大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提升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彼此尊重中谋求共同发展,在包容互鉴中实现合作共赢,不断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性”为指导原则的“一带一路”与发达国家推行的国际多边经济合作的优势存在本质区别
一是在合作基础上共建“一带一路”,摒弃发达国家以价值观先行、门槛限制、强约束性条款及要求部分国家利益让渡的做法,强调包容性与灵活性,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水平差异和价值取向多样性。二是在合作理念上,区别于发达国家基于“华盛顿共识”的全球化路径,“一带一路”倡导平等有序的国际化和普惠包容的全球化。三是在推进方式上,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结盟模式,“一带一路”通过构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开创了国际合作新范式。这些差异化特征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的独特优势和时代价值。
三、要持续深化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指引,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创造新机遇。二是完善重点领域多边合作平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已有的各类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建立适合共建国家需求特点的技术、标准和规则,加强与共建国家在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治理机制建设。三是持续开展“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统筹打造铁路、港口、机场以及“丝路海运”、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标志性工程,深化与共建国家在智慧城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发挥好丝路基金的金融支持作用,聚焦环保、农业、绿色能源、卫生、教育、减贫等领域,高效组织“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项目的实施,推动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成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