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杜静玄,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副教授,专注于流动人口、创新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也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在智能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在农业领域,无人机植保、智慧大棚等技术的普及,助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5G用户普及率突破50%,为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奠定基础。
为持续释放创新潜力,需进一步强化技术转化与区域协同。一是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重点攻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长三角地区已形成“高校研发—企业转化—园区孵化”的闭环模式,推动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技术—人力”协同机制,强化技能培训体系,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重点培养AI、机器人操作等技能,定向开发与产业升级匹配的培训课程,减少技能错配。
二、城乡融合激发内需潜力,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为城乡融合发展开辟广阔空间。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6.2%,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300万以下人口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超1300万人。县域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为加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需多措并举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强化县域承载能力。加大县域教育、医疗、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容量、增进县城民生福祉。二是促进人才返乡创业。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为返乡人员提供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业态。三是持续深化户籍与社保改革。进一步降低大城市落户门槛,推动城乡医保、养老制度统筹衔接,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供给,确保流动人口平等享有教育、医疗等权益,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三、区域协同破解发展瓶颈,迈向高质量均衡发展
区域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缩小发展差距、优化经济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通过产业链协同、生态共治,已逐渐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为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需聚焦以下路径。一是强化产业链区域联动、优化区域创新分工。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鼓励东部企业在中西部设立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构建“东部研发—中西部制造—全国服务”的产业链布局。二是加快新基建全域覆盖,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与农村地区的网络、算力中心建设,为智慧农业、远程医疗提供支撑。三是优化政策协同机制。建立区域间税收分享、生态补偿等制度,鼓励发达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技术、资本、人才跨区域流动。